後骨間神經症候群
圖/文 五德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林雨勤 2025.07.10
前言
一位年約40歲的男性,職業是水電工需要時常做前臂旋轉的動作如轉螺絲,症狀是手肘處十分疼痛之後有一天手指突然無法伸直與伸展,症狀持續好幾天都沒有改善,後來經由醫院檢查是網球肘與壓迫到後骨間神經的問題,醫生建議可以先做物理治療,如果手指動作沒有改善,可能要做神經減壓手術。
解剖位置
橈神經由臂神經叢後索分支而來,沿肱骨上的橈神經溝向下行進,在前臂的旋後肌之前分岔為深淺兩支,淺支為淺橈神經主要為感覺神經,而深支為深橈經通常為運動神經,深橈神經會從旋後肌的深頭與淺頭之間鑽過,經過旋後肌的深橈神經會改稱為後骨間神經,後骨間神經會支配前臂的伸肌。
後骨間神經支配肌肉:伸指肌、伸小指肌、尺側伸腕肌、外展拇長肌、伸拇短肌、伸拇長肌、伸食指肌。
PIN壓迫的五個位置1
橈隧道底部(最近端)
由源自橈骨頭的纖維組織構成,與肱肌、肱橈肌、短橈側伸腕肌與旋後肌淺層頭部融合 → 若此區纖維帶變厚,可能導致壓迫。
2.橈骨頸部位置
受壓主要由反覆性橈動脈支引起,此處又稱亨利束(leash of Henry, LH)→ 血管增生肥厚是壓迫主因。
3.橈側伸腕肌的內側厚肌腱緣與其下的腱膜→ 此腱膜與覆蓋屈肌的深筋膜融合。
4.旋後肌淺層頭的近端邊緣又稱為佛羅氏弓(arcade of Frohse, AF)或旋後肌弓,是常見的壓迫點。
5.旋後肌的遠端邊緣。
致病因子2
1.橈骨頭骨折與脫位
2.旋後肌隧道內的脂肪瘤
3.腱鞘囊腫壓迫
4.化膿性關節炎
5.血管炎
6.類風濕滑膜炎
症狀3
大拇指與手指的掌指關節伸展功能以及大拇指的指間關節伸展喪失。
手指下垂,因橈側伸腕肌有功能,手腕伸直動作有部分功能
感覺無異常,因感覺神經在旋後肌之前由淺橈神經支配。
非創傷性後骨間神經(PIN)麻痺分為三種類型:
第一型:在旋後肌入口處或肌肉內部,同時壓迫淺支與深運動支。臨床症狀為手指與拇指下垂(drop of fingers and thumb)。
第二型:為淺運動支的單獨壓迫,僅影響手指伸展功能。典型壓迫部位為旋後肌出口處。
第三型:僅深運動支受壓,壓迫位置與第二型相似。臨床表現為拇指下垂(drop of the thumb)。
創傷性 PIN 麻痺的臨床特徵分為三型:
第一型:完全 PIN 麻痺。
第二型:僅小指與無名指伸展喪失,拇指、食指與中指無影響。
第三型:拇指與食指伸展喪失,拇指外展也受限,但其他手指功能正常。
物理治療評估
先檢查前臂背側是否有感覺異常,再檢查大拇指伸直、外展與手指伸展的力量是否不足,當握拳時是否會往橈側偏移,當感覺無異常,但動作方面都符合上述描述,此時會懷疑可能後骨間神經有壓迫。
物理治療介入
前臂伸腕肌群與旋後肌等周圍的軟組織放鬆。
神經鬆動術。
醫學檢查1
超音波檢查(USG)對於診斷壓迫症候群和推測其可能病因十分有用。持續病變的指標包括:
神經呈現低回聲(hypoechogenicity)
神經束變大
神經擴大
可見的血管數量增加
核磁共振(MRI)在同時精確呈現多個結構方面無可替代,因為它可全面覆蓋檢查區域。
MRI 的主要目的是顯示神經路徑上受壓迫的病變與失去神經支配的肌肉。
神經傳導測試(electrodiagnostic studies)對於評估周邊神經系統功能具有重要意義,能提供: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纖維的功能是否正常;分辨與診斷脫髓鞘與軸突損傷;協助定位壓迫的部位,包括:
傳導速度減慢或振幅降低 → 局部神經損傷
潛伏期延長(prolonged latency)與傳導速度下降 → 脫髓鞘
複合肌肉動作電位(CMAP)振幅減少 → 軸突損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