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骨間神經症候群


/文 五德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林雨勤  2025.07.10

前言

一位年約40歲的男性,職業是水電工需要時常做前臂旋轉的動作如轉螺絲,症狀是手肘處十分疼痛之後有一天手指突然無法伸直與伸展,症狀持續好幾天都沒有改善,後來經由醫院檢查是網球肘與壓迫到後骨間神經的問題,醫生建議可以先做物理治療,如果手指動作沒有改善,可能要做神經減壓手術。

 

解剖位置

橈神經由臂神經叢後索分支而來,沿肱骨上的橈神經溝向下行進,在前臂的旋後肌之前分岔為深淺兩支,淺支為淺橈神經主要為感覺神經,而深支為深橈經通常為運動神經,深橈神經會從旋後肌的深頭與淺頭之間鑽過,經過旋後肌的深橈神經會改稱為後骨間神經,後骨間神經會支配前臂的伸肌。

 

後骨間神經支配肌肉:伸指肌、伸小指肌、尺側伸腕肌、外展拇長肌、伸拇短肌、伸拇長肌、伸食指肌。

 

PIN壓迫的五個位置1

  1. 橈隧道底部(最近端)

    由源自橈骨頭的纖維組織構成,與肱肌、肱橈肌、短橈側伸腕肌與旋後肌淺層頭部融合 → 若此區纖維帶變厚,可能導致壓迫。

 

2.橈骨頸部位置
受壓主要由反覆性橈動脈支引起,此處又稱亨利束(leash of Henry, LH)→ 血管增生肥厚是壓迫主因。

 

3.橈側伸腕肌的內側厚肌腱緣與其下的腱膜→ 此腱膜與覆蓋屈肌的深筋膜融合。

 

4.旋後肌淺層頭的近端邊緣又稱為佛羅氏弓(arcade of Frohse, AF)或旋後肌弓,是常見的壓迫點。

 

5.旋後肌的遠端邊緣。

 

致病因子2

1.橈骨頭骨折與脫位

2.旋後肌隧道內的脂肪瘤

3.腱鞘囊腫壓迫

4.化膿性關節炎

5.血管炎

6.類風濕滑膜炎

症狀3

大拇指與手指的掌指關節伸展功能以及大拇指的指間關節伸展喪失。

手指下垂,因橈側伸腕肌有功能,手腕伸直動作有部分功能

感覺無異常,因感覺神經在旋後肌之前由淺橈神經支配。

 

非創傷性後骨間神經(PIN)麻痺分為三種類型:

  • 第一型:在旋後肌入口處或肌肉內部,同時壓迫淺支與深運動支。臨床症狀為手指與拇指下垂(drop of fingers and thumb)。

  • 第二型:為淺運動支的單獨壓迫,僅影響手指伸展功能。典型壓迫部位為旋後肌出口處。

  • 第三型:僅深運動支受壓,壓迫位置與第二型相似。臨床表現為拇指下垂(drop of the thumb)。

    創傷性 PIN 麻痺的臨床特徵分為三型:

    • 第一型:完全 PIN 麻痺。

    • 第二型:僅小指與無名指伸展喪失,拇指、食指與中指無影響。

    • 第三型:拇指與食指伸展喪失,拇指外展也受限,但其他手指功能正常。

     

    物理治療評估

    先檢查前臂背側是否有感覺異常,再檢查大拇指伸直、外展與手指伸展的力量是否不足,當握拳時是否會往橈側偏移,當感覺無異常,但動作方面都符合上述描述,此時會懷疑可能後骨間神經有壓迫。

     

    物理治療介入

    前臂伸腕肌群與旋後肌等周圍的軟組織放鬆。

    神經鬆動術。

     

    醫學檢查1

    超音波檢查(USG)對於診斷壓迫症候群和推測其可能病因十分有用。持續病變的指標包括:

    • 神經呈現低回聲(hypoechogenicity)

    • 神經束變大

    • 神經擴大

    • 可見的血管數量增加

    核磁共振(MRI)在同時精確呈現多個結構方面無可替代,因為它可全面覆蓋檢查區域。
    MRI 的主要目的是顯示神經路徑上受壓迫的病變與失去神經支配的肌肉。

     

    神經傳導測試(electrodiagnostic studies)對於評估周邊神經系統功能具有重要意義,能提供:運動神經與感覺神經纖維的功能是否正常;分辨與診斷脫髓鞘與軸突損傷;協助定位壓迫的部位,包括:

    • 傳導速度減慢或振幅降低 → 局部神經損傷

    • 潛伏期延長(prolonged latency)與傳導速度下降 → 脫髓鞘

    • 複合肌肉動作電位(CMAP)振幅減少 → 軸突損傷

    此類檢查還可用於術前術後比較以評估治療效果。

     

    手術治療

    1.神經減壓術3 4

    2.注射型神經減壓術2

    3.自體神經移植或神經導管5

    4.肌腱轉移手術6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文獻參考

    1.Andrzej W, Piotr K, et al. Radial nerve compression: anatomical perspective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. Neurosurg Rev. 2023 Feb 13;46(1):53. doi: 10.1007/s10143-023-01944-2

    2. Lan HQ, Wan C, et al.  Treatment of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 with ultrasound-guided hydrodissection: A case report. World J Clin Cases 2023 Sep 26;11(27):6624-6630.doi: 10.12998/wjcc.v11.i27.6624.

     3. Feng L, Kaiqiang S, et al. A Special type of non-traumatic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compression syndrome. 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. 2021 Feb 3;55(2):181183. doi: 10.5152/j.aott.2021.19254.

    4. J Megan MPManuel AM, et al.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Compression in the Forearm, AKA Radial Tunnel Syndrome: A Clinical Diagnosis. Hand (N Y) 2024 Mar;19(2):228-235. doi: 10.1177/15589447221122822.

     

    5. Ken S, Toru S, et al.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Injury Treated With a Nerve Conduit: A Case Report. Cureus 2025 May 1;17(5):e83303. doi: 10.7759/cureus.83303.

     6. Mary CM, Jack W, et al. 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uropathy: distinguishing from a proximal radial neuropathy. BMJ Case Rep 2021 Oct 1;14(10):e245659.doi: 10.1136/bcr-2021-24565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