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為是坐骨神經痛,原來是跗骨隧道症候群
圖/文 五德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林雨勤 2025.04.30
前言
一位年約50歲的女性,主訴左腳踝內側及足底會有麻木感及針刺感,冬天時赤腳踩地左腳明顯比右腳感覺不同,下班後症狀會加劇,坐著與躺著時症狀會減輕。
就醫檢查後告知是坐骨神經受到壓迫,造成的麻刺感,有做過熱敷、電療、針灸等治療,但是效果都持續不久。
於是經由介紹來五德做治療,詢問時發現她的工作性質是需要久站,一天下來要站8-9小時,評估時發現小姐的小腿與足底肌群都蠻緊繃,在內踝的位置一壓,就會感覺麻木感與針刺感往腳底延伸,由於⼩姐的神經長時間受到壓迫,導致神經上缺氧缺血,進而影響整條神經,需要盡快處理。
跗骨隧道症候群的族群常覺得內側腳踝及足底感覺異常(包含麻木感、針刺感、灼熱感)、疼痛、腫脹,主要是因神經受到壓迫導致的症狀,嚴重時會造成肌肉無力或萎縮。
解剖位置

出處:Atlas App
跗骨隧道症候群又稱踝隧道症候群,跗骨隧道是由內踝、跟
骨與距骨組成,這個空間有一條纖維束,稱為「屈肌支持帶」其中有不少的神經與血管通過,往下走到足內與足底,所以當空間變狹窄,脛神經受到壓迫就會產生麻木感、針刺感或灼熱感等神經症狀。
脛神經是由坐骨神經分支而來,到達內側腳踝後分成內側跟骨神經、內蹠與外蹠神經,這些神經分布的位置就是會造成神經症狀的範圍,跗骨隧道的壓迫可能肇因於外傷後的水腫、空間佔據性的損傷(如囊腫)、發炎(如肌腱炎)或足外翻等問題。
好發族群
扁平足需久站或久走者
爬山或慢跑等運動愛好者
足部過度內旋者
體重過重
物理治療評估

出處: Magee 骨科物理治療評估
Tinel test 檢查方法,在內踝後方進行扣擊,若在扣擊處的遠端有刺痛或皮膚感覺異常,則測試結果為正(+)
物理治療介入
屈趾長肌、屈拇長肌與脛後肌等周邊軟組織放鬆
增加腳踝的角度與活動度
神經鬆動術降低神經張力
居家運動

出處:運動治療學
小腿後側肌群牽拉
足底內在肌群使用按摩球或網球進行放鬆
結論
跗骨隧道症候群與坐骨神經痛的症狀類似,同樣都與神經受到壓迫有關,需要去區別受壓迫的位置,針對受影響的區域去做處理,才能有效地改善症狀,如果有身體有任何異狀,或久病未癒,因儘速尋求專業治療,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,才能真的達到良好的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