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頻干擾波(IFC)
中頻干擾波(IFC),是在1950年代才發展出來的電療方式,是目前臨床上常用於電療止痛的方式之一,它由兩組中頻電流(介於2000 Hz到5000 Hz)互相干擾,產生具有低頻電刺激效應的電流型式,在電療止痛的應用上主要是依循經皮神經電刺激的原理,其中依閘門控制理論(gate control theory)以減輕疼痛,所建議的調幅頻率為80-100赫茲,其優點為:比經皮神經電刺激電流可有更小的皮膚阻抗,減少電刺激治療所造成的不舒服感,並且治療的深度可比較深層。
臨床上常使用的頻率,因不同的症狀而有所調整,大致可分為:
中頻干擾波其止痛原理類似經皮神經電刺激,亦即可參考物理治療儀器的效用-經皮神經電刺激(TENS)篇。
而中頻干擾又有其優點為:
1. 可以降低對皮膚的阻抗效應,使電流有比較深層的穿透性,可以治療較深層的組織。
2. 可以刺激神經,具有止痛的效果。
3. 可以使肌肉產生不同步的收縮,使得肌肉不易疲勞。
4. 患者體內有金屬固定物也可接受治療。
5. 治療面積比較大也比較深。
6. 為相互干擾波,所以餘留電極效應較弱,亦即不容易電燒傷。
因此,物理治療臨床上,中頻干擾電刺激可治療:
1. 深層的慢性疼痛(頻率低、強度高)或急性疼痛(頻率高、強度低)。
2. 骨折後的癒合不良,可以加速骨質合成(osteogenesis)。
3. 肌肉再教育。
4. 促進血液循環及降低局部水腫。
5. 壓迫性尿失禁、便秘。
6. 退化性、風濕性關節炎、僵直性脊椎炎。
7. 促進組織的復原。
8. 減少肌肉痙攣。
禁忌部位為:
1. 嚴重發炎或發燒的患者。
2. 有心臟節律器或內置電極的患者。
3. 出血的部位。
4. 有動、靜脈栓塞的患者。
5. 有血栓靜脈炎的患者。
6. 懷孕的婦女。
7. 感覺異常的患者。
8. 意識不清的患者。
9. 無法辨識電流強弱的老人或小孩。
10. 受感染的部位或傷口。
中頻干擾波,是物理治療臨床上常用的儀器之一,對於止痛的效果不錯,治療範圍也廣。治療慢性、急性的疼痛都有很好的療效,而其中的治療參數,會因病症的不同而有所調整,且電極片的擺放位置對治療也有很大的差異,這也是我就讀研究所,所研究的方向。對於坐骨神經的患者,先以保守治療的方式來替代侵入性開刀,使其漸進式恢復功能性活動。
而電療的調整需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依據病情判斷而設定。如有任何疑問,煩請告知並請教醫師或物理治療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