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腳跟鈣化性肌腱炎(Calcific Tendinopathy) 足部問題 , 醫療資訊
後腳跟鈣化性肌腱炎(Calcific Tendinopathy)
介紹 鈣晶體(calcium crystals) 形成並沉積在肌腱,導致關節移動時產生疼痛或功能障礙。鈣化性肌腱病變的病因尚未清楚,大多研究表示鈣化可能與糖尿病、甲狀腺疾病、腎結石或是跟遺傳有關,少數專家認為鈣化與外傷和過度使用有關。 鈣化性肌腱炎分成四期: 形成期: 部分肌腱發生變性(fibrocartilaginous transformation) ,在這轉變中鈣化形成,且體積逐步擴大
靜止期: 鈣化沉積趨於穩定,若體積過大會產生疼痛等症狀
吸收期: 血管組織在鈣化處周圍增生,且巨噬細胞和巨細胞吸收鈣化沉積物,此期會產生發炎反應,且感到明顯疼痛
鈣化後期: 鈣化沉積物被吸收,纖維母細胞重建正常的肌腱 臨床表徵 當鈣晶體沉積在肌腱時,在活動過程中與其他軟組織摩擦、碰撞而使造成發炎;抑或是鈣晶體會增加該肌腱內壓力,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疼痛,並造成肌腱本身或周圍軟組織發炎而疼痛。 物理治療能幫助您甚麼? 目前體外震波已被證實對於鈣化性肌腱炎,可以以非入侵方式,利用震波打擊鈣化沉積物,再藉由身體吸收碎小的沉積物,研究結果顯示約莫7 成患者在接受體外震波治療後,有效緩解肩膀疼痛及增加肩部功能 ( 註1) ,除此之外,也可藉由以下物理治療方法,緩解疼痛及維持生活品質。
徒手治療: 放鬆周圍緊繃的肌肉,維持關節角度
熱敷: 增加局部血液循環,促進組織修復
電療: 利用門閥理論(gate control theory) ,達到止痛效果
衛教: 透過問診,調整活動或改變生活、工作模式,防止症狀進一步惡化
真實案例分享,30 歲H 先生左腳足跟處照出有鈣晶體沉積,剛開始只覺得腳跟微微緊繃,但因工作需要長時間坐在矮板凳上,所以工作後足跟處緊繃感增加,並影響走路功能,久而久之,走路不自覺會將身體重心偏向右腳( 健側腳) ,也常導致右側大小腿有腫脹感;生活上無法蹲到底,因鈣化處會擠壓其他軟組織,導致劇痛及無力。因此及早檢查及治療才能避免更嚴重的問題產生,除了臨床表徵外,透過X 光、超音波等影像學也是診斷鈣化性肌腱炎的工具之一。
下圖為H 先生在接受25 次震波治療,治療前及治療後的照片比較,由影像學發現,足跟處鈣化面積減少;且患者也覺得工作後足跟的緊繃感下降。 治療前 治療後 ( 註1) Daecke, W., Kusnierczak, D., & Loew, M. (2002). Long-term effect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in chronic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.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, 11 (5), 476-480.